首頁 » 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產品轉彎? 環署: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

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產品轉彎? 環署: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環保署2018年宣示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資源循環辦公室昨(9)日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未來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引導市場減塑,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當時與環保署共同提出減塑時程表的環保團體除表示遺憾,也認為過去目標「超前且負責」,環保署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為政策宣傳帶來負面效果。


環署限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用品,也是四種經常出現在海灘上的塑膠垃圾。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環署曾與民間共推減塑政策 海廢平台憂造成負面效果

2030年全面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是環保署與民間「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共同提出的政策目標。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由八個環保團體與環保署一同創立。時任署長李應元認為,台灣可能是全球第一個以全國範圍對一次性塑膠吸管展開管制的國家。

平台成員之一的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議題組組長陳雍慧表示,當年的禁塑承諾是「負責、且合乎國際趨勢」的目標,對於環保署的轉變感到遺憾。

同為平台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主任陳姿蓉表示,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是環團海廢監測資料中最常見的幾個項目,環署當時提出2030年全面禁用,驚豔不少關心海廢的團體。他表示,理解全面禁塑在實務上的困難,但環保署說詞長期搖擺、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為政策宣傳及倡議帶來負面效果。


時任環保署長李應元認為,台灣將是首個對塑膠吸管展開管制的國家。資料照。圖片來源:環保署


海廢平台由八個環團與環保署一起創立,讓公民在政策草擬初期即參與其中。資料照。賴品瑀攝。

賴瑩瑩:不再特別對外主張2030年禁塑令

本月4日的「台灣塑膠論壇」上,環保署首度公開「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政策目標,論壇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環保署指導舉辦。民間關心四項一次性塑膠減用時程表是否暫緩?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受訪表示,禁用不再是唯一方向。

賴瑩瑩強調,「我們沒有否認不做這件事情(2030年全面禁用四項一次性塑膠),而是我們現在做了更多的事情」,但也坦言,環保署已不再特別對外主張此目標。那目標是否還在?賴瑩瑩表示,「這部分我不敢說」。

賴瑩瑩說明,環保署持續推動塑膠減量,考量國際永續產品趨勢,也同步推動綠色設計、資源循環,翻轉消費者意識,以新的商業模式引導市場減量。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推動整體廢棄物減量,採取更全面性的減塑策略,不再只是單純禁用這四種塑膠用品。

肯定確立減塑基準年 環團呼籲仍應全面思考減廢政策

針對新目標陳雍慧表示,2021年全國一般廢棄物已突破千萬噸,環保署2030年預計減13.8萬噸,如此真的是環保署最好的規劃了嗎?呼籲環署全面思考減廢政策,並勇敢與產業及民眾溝通。

環署最新減塑目標訂出基準年,陳姿蓉則給予肯定,但指出減量的積極程度有待驗證,建議環保署對外說明估算基礎及減塑面向。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專案經理曾子郡則說,減塑最常遇到的反彈聲浪,不是不願意做,而是時間太趕,呼籲環署提出具體減塑期程,才能讓企業、商家做好心理準備,政府與民間也有時間充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