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首座民間集資鯨豚與海龜救傷站 預定今年啟用

首座民間集資鯨豚與海龜救傷站 預定今年啟用

首座民間集資鯨豚與海龜救傷站預定今年啟用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李蘇竣 新北報導

發現擱淺海龜,通報專線118之後呢?若是有醫療需求的海龜,全台有哪些地方可以收容?目前全台五座鯨豚與海龜救傷站、90個收容池的量能,足夠作為接住受傷海龜的「海龜急診室」嗎?

目前全台七成收容池集中於澎湖水試所,本島則有八成位於屏東海生館。今(2023)年北部主要救傷機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海大海龜研究室)宣布不收受傷海龜後,中華鯨豚協會發起募資,打造首個集民間之力的救傷站,試圖解決北台灣僅兩池符合海龜完整救援需求的收容困境。

將海龜放入收容池時,先將牠放置在水面上,待牠習慣後自行游走。攝影:劉庭莉
將海龜放入收容池時,先將牠放置在水面上,待牠習慣後自行游走。攝影:劉庭莉

走進台灣本島最大海龜救傷站

走進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的海龜收容中心,一缸又一缸大水池映入眼簾。生物馴養組助理研究員、獸醫師李宗賢介紹,海生館與海相鄰,海水24小時源源不絕,維持海洋生物良好的照護環境,且這裡四季如春,冬天很少低於20°C,不用耗費大量電力維持海水溫度,除非海龜重病,才會加熱海水提升海龜代謝。

部分水池中養殖著玳瑁喜歡吃的「垃圾海葵」,收容中心外就是自然生長的海藻可供採集,食物取得方便,有助於照料海龜。獸醫師也會準備專用的維他命,並依據海龜食性,提供鯖魚、竹莢魚、烏賊、水母、龍鬚菜等豐富化飲食。

李宗賢表示,海龜送至收容中心,首先會詳細觀察是否主動攝食、潛水能力、精神狀況、體溫、外傷等,根據健康狀況置於不同池中照護。收容期間模擬海底環境,提供礁石讓海龜休息、清潔背腹甲。若海龜健康可「出院」,則會移至最大的收容池進行野放訓練,提供水母、螺貝類、海葵、螃蟹等食物,增加海龜對活體食物的反應。

海生館海龜收容中心。攝影:劉庭莉
海生館海龜收容中心。攝影:劉庭莉

還有哪裡有收容中心?

目前全台含離島共有五個救傷站、90個收容池,近七成收容池集中在澎湖水試所,台灣本島則有基隆海之生鯨豚復健站、桃園Xpark水族館、屏東海生館。海之生僅有兩池戶外收容池,設備簡陋、沒有遮蔭也沒有獸醫師。Xpark有獸醫師,優先收容桃園地區擱淺海龜。北台灣海龜救傷過去由海大海龜研究室負責,今年1月宣布停接後,收容壓力集中在有21池收容池的海生館。

不過獸醫師李宗賢認為,收容中心不一定越多越好。海龜代謝速度慢,病徵出現時間較長,也不像鯨豚容易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根據國外研究,比較通報後送至收容中心的時間長短,海龜後續存活率並未因送達時間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台灣是小島,大部分海龜擱淺案件都會在24小時內送至收容中心,已十分迅速。

同時,民間救傷站也陸續興建中。花蓮遠雄海洋公園預計今年底啟用三池海龜收容池,中華鯨豚協會也在今年宣布,於新北市樹林成立北台灣第一個鯨豚與海龜救傷站「海洋生物保育暨教育中心」,最多可收容八隻傷病海龜。秘書長曾鉦琮表示,希望透過動物救傷,提供民眾認識海洋的管道,「目標成為海洋版的特生中心(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NGO主動出擊 首座民間集資的鯨豚與海龜救傷站

海龜照護與鯨豚不同,雖然不需要24小時輪班(革龜除外),但也需獸醫師照料,並不是只有收容池就足夠。海生館獸醫師僅兩位,即使全台擱淺海龜都南送至海生館,也無法負荷救援需求。

北台灣每年平均22隻活體海龜擱淺、至少13隻需要醫療協助。由於經費需求龐大,對非營利組織是沈重負擔,中華鯨豚協會發起三階段「搶救海洋保育類動物集資計畫」,先建置空間,再改善醫療資源,最後則是推廣海洋教育。

全台首個民間募款成立的救傷站,原定6月正式營運,但經費不到位,器材採購、醫療區、解剖病理區等仍在建置中,只能延後啟用。曾鉦琮指出,目前經費皆由協會墊付,募資至8月2日,呼籲民眾共同盡一分心力,讓更多海龜及鯨豚獲得完善醫療照護,回到大海。

受傷動物不等人,救傷站還未落成就已開始收容。記者採訪時,就正巧有一隻綠蠵龜在「辦理入住」,曾鉦琮介紹,牠是約三至五歲的年輕海龜,被宜蘭漁船混獲,背甲及腹甲上各有兩個破壞骨骼結構的傷口,加上因為海龜要浮上水面換氣,被漁網纏繞後無法換氣造成嗆水。

曾鉦琮表示,海龜在陸地上活動太久會有浮力調節問題,剛下水時游泳尾巴會翹起來。攝影:劉庭莉
曾鉦琮表示,海龜在陸地上活動太久會有浮力調節問題,剛下水時游泳尾巴會翹起來。攝影:劉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