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地如何當保護區的神隊友 一起對抗生物消失?

產地如何當保護區的神隊友 一起對抗生物消失?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古國廷報導

生物多樣性——這經過38億年演化的產物,如今處境危機重重。不只海洋和陸地上物種加快滅絕,即使常見的物種也在減少。據聯合國報告評估,目前世界約有100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其中許多物種在數十年內就會消失。在這危急的情況,保護區被視為防止物種減少的主要方式,各界希望增加它數量和成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

保護區固然必要,但不能將它視為保護物種的唯一方式。許多研究都認為,棲地的減少和破壞會讓保護區越來越孤立,因而使得物種隨著時間減少。再者,許多嚴重的生態威脅,並不會因設立保護區而倖免於難,例如氣候變遷就會加劇物種的消失。

好在近年的研究發現,人類利用土地時所能維持的生物多樣性,比過往所認知的還多。它能與保護區搭配保護物種,這些土地包括了人們用來生產食物、纖維、燃料和各類產品的「產地」。

希臘的葡萄園一景。圖片來源:envato

產地的生產過程中的確會發生許多嚴重的環境影響,像是棲地破壞、毒物污染、水資源耗竭、物種滅絕、形成貧脊的荒地。但牧場、森林和耕地大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80%,如果能找到產地利用的平衡之道,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滿足人類所需,便會讓產地保育有無限可能。

事實上,生產和保育之間本來就不衝突。小從微生物到大型哺乳類,維持物種的多樣性才能保證產地長期的生產力。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學系教授克萊爾・克雷曼(Claire Kremen)和兼任教授阿迪那・美樂蘭德(Adina Merenlender),即細數不同產地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將其研發發表於《科學》期刊。我們就一起進入科學家的研究世界,來一場產地保育小旅行。

什麼是產地保育?

在旅程的一開始,先介紹今天的主角——產地保育。簡單來說,產地保育是土地提供給人類生產同時,也能維持生物多樣性。

它提供物種適合生存的環境,並與其他地景連接,讓生物能夠在各個棲地之間移動、生長,並適應氣候變遷和其他環境改變。產地保育也能避免讓物種和自然環境僅存於保護區內,孤立於四周皆是荒蕪的生態沙漠。

要如何實踐產地保育?

各類型產地一覽表。製圖:古國廷

旅行有旅遊地圖,產地保育之旅也有主題地圖。上圖能夠一覽世界各種產地樣貌。它們可以粗分成三類:土黃色區塊的耕地、淺綠色區塊的牧場,以及深綠色區塊的森林。這個地圖的排列有其巧思,越左邊的產地,物種和地景的多樣性越高;越右邊的產地,使用化學藥品的密集程度則越高。

產地這麼多種,要如何比較保育效益的優劣高低?以旅遊來舉例,旅遊書常會評比各個景點擁有多少當地美食、飯店品質好壞;產地保育之旅也可以進行同樣的比較,只是評比的重點將會是產量、土壤健康程度、水質等等項目。

集約且單一物種傳統種植特性雷達圖。製圖:古國廷

以集約且單一物種的傳統種植方式來說,評比結果通常如同上方的雷達圖:雖然有很高的生產量,卻犧牲了水質和土壤的健康度,也容易因為天災、蟲害或其他災害,而使得全部作物一起遭殃。儘管它的農業生產力很高,但是其他生態表現就指標不及格。

要讓土地兼顧生產和保育,就不能只追求最大產量,而是要力保多樣和穩定的生產方式。想要實踐這樣的生產方式,就必須捨棄將所有土地開發、尋求大規模生產的思維,並且將產地和周遭地景看做一幅拼圖,把各種產地和自然環境拼在一起。雖然這些土地的特性和用途不同 ,但這些土地合起來,會讓整體區域保有多種功能、適應不同衝擊、維持生物多樣性。

・ 農委會有機農產品標章    ・ 慈心有機認證標章 
製圖:古國廷

就如上圖呈現,同一個區域包含種植多種作物的農田、牧場和河岸邊森林。由評比雷達圖可以得知,牧場有畜牧生產力,但無法生產作物;而農田生產作物,但生物多樣性較低;河岸森林雖然沒有從事生產,但生物多樣性較高,且能提供乾淨水源。

這些產地各有所長,亦有其無法兼顧之處。而三者合起來,截長補短,於是能夠組成兼顧生物保育和生產的土地利用方式。

這類型多樣混搭的土地利用型態,即是古代所奉行的生產方式,例如北美洲的原住民和歐洲高山的農業系統。但現代世界大多拋棄這種永續的生產原則,取而代之的是集約且單一的生產方式,例如美國中西部的大豆和玉米田,或是亞洲的棕櫚樹園和智利的葡萄園。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豆田。圖片來源:envato

產地保育進行式

雖然現在產地大多採用集約單一的生產方式,但世界各地都在推動轉型。以耕地來說,目前有許多草根組織和社會運動,都協助在農夫之間分享生態農業知識和自然授粉種子,讓他們採用多樣化種植,進而實踐產地保育。例如「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便提供技術、資源和社會支持,協助農夫施行生態農業,與全球和國家政策與大型農業企業相抗衡。

國際組織也同樣推動生態農業,例如聯合國的「食物權計畫」(Right to Food program)就將生態農業視為增加全球食物安全的基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舉辦生態農業的世界和區域會議,並在2014年將此議題納入農夫學校(Farmer Field Schools)。

推動多樣化種植的好處很多,它能減少許多單一集約種植的負面影響,並且能維持產量和收入,提高食物安全、營養和生計;在氣候變遷之下,為世界提供可觀的食物。再加上所需的成本、技術和知識門檻較低,能為多數農夫採用。而多樣化種植通常是使用自然授粉的種子,容易讓當地農夫栽種和保存,不必額外購買種子、肥料和殺蟲劑,而落入貧窮陷阱中。

然而對於大規模種植,且花大筆投資在機器、化肥和農藥的農夫來說,生產轉型確實不太容易。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在既有基礎設施之下,應用一些生態農業的知識,也能讓這類農法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並提高利潤。

產地旅行到了尾聲,我們了解到:產地和保育並不是天平的兩端,而是唇齒相依的生命共同體。這篇期刊的作者在結論時提醒:生物保育不只是生產者的責任,消費者也能發揮影響力,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食物浪費、少消費肉類,進而從需求端減少農業生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