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走入蟲癭世界 新書《癭臺灣》將台灣生態推向國際舞台

走入蟲癭世界 新書《癭臺灣》將台灣生態推向國際舞台

本報2018年3月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好吃又飽含果膠酵素的愛玉,是台灣夏日最消暑的飲品。愛玉來自愛玉子,因果實內的愛玉子小蜂協助授粉,形成一個花序完整的熟果,剖開後翻面曬乾就成了愛玉子。愛玉子就是「蟲癭」的一種型態,懂了這個道理,你已經一腳踏入蟲癭的世界!

愛玉子是蟲癭利用的一種,說明蟲癭既熟悉又陌生的關係。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蟲癭(音同「影」)是特定植物組織受昆蟲刺激而增生的構造,出現的部位包括葉片、枝條、花朵、果實等等。蟲癭的世界多彩豐富,吸引許多學者投入研究。第七屆國際蟲癭研討會3月3~8日於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登場。這場4年一次的國際蟲癭研究盛會,吸引來自15個國家、上百位研究人員參加,針對蟲癭生物多樣性、生理生態到入侵種防治等,提出精闢見解,共收錄57篇論文。

會中同時發表台灣第一本蟲癭專書《癭臺灣-蟲癭指南》,以中英對照將台灣蟲癭精緻多樣化推上國際舞台。

爭取研討會主辦權 同時發表台灣蟲癭圖鑑

國際蟲癭年會自1993年起,20多年維持4年一次國際盛會,全球主要的蟲癭研究人員趁此發表重要成果並展望未來。此次獲得研討會承辦權,端賴台灣昆蟲學會理事長也是中興大學教授楊曼妙與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從眾多爭取者中脫穎而出。

研討會主題「Let’s gall Taiwan-造癭昆蟲的生物學與演化」幾乎涵蓋大多數蟲癭研究領域,與會者更不乏國際期刊重量級編輯;研討會地點也由國際學者票選,前往蟲癭多樣性豐富的惠蓀林場,讓台灣蟲癭多樣性進行保育外交。

蟲癭國際年會3日起於南投惠蓀林場登場。圖片來源:大會提供

主辦單位表示,台灣在國際蟲癭研討會的主辦過程中,除了讓世界更了解台灣蟲癭學與昆蟲多樣性的研究現況,更提供了學術界與產業界一窺國際蟲癭研究現況的機會。

研討會當日也發表首部台灣蟲癭圖鑑,集合國內主要蟲癭研究人員,以中英文編寫,將台灣蟲癭的重要性及多樣性推介給國人,也讓國際得知台灣蟲癭研究的進展。

「多年來,我們一直想出版一本能夠介紹蟲癭給台灣自然觀察者的圖鑑,把蟲癭世界的迷人之處分享給更多愛好者,台灣取得第七屆國際研討會承辦權,無疑加快催生了本書的出版。」董景生說。

《癭臺灣-蟲癭指南》詳細介紹了蟲癭生物學,也列舉台灣常見的昆蟲綱下6目(雙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纓翅目、鞘翅目)共127種造癭昆蟲及圖鑑;透過簡明易懂的文字,幫助民眾認識蟲癭生態,也是野外觀察必備的參考書。而蟲癭神秘多變的世界,有待民眾投入一起揭開神秘面紗。

蟲癭:熟悉的陌生人 說謊的昆蟲誘拐植物上當

微小精緻的蟲癭看似陌生,其實人類歷史上,不乏蟲癭利用的足跡。除了我們熟悉的愛玉子,台灣社會常常利用為中藥材的五倍子,就是蚜蟲在鹽膚木上所形成的蟲癭。富含單寧的五倍子蚜蟲,在植物天然染中也備受重視,台灣原始森林常見的羅氏鹽膚木,也會受蚜蟲誘發鹿角狀的蟲癭,深具染色價值。

羅氏鹽膚木上的蚜蟲蟲癭。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董景生表示,蟲癭研究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古早以前科學家們就將研究癭的科學統稱為癭學(cecidology),並曾出版專門的期刊探討蟲癭;由於最初的蟲癭緊扣自然史的探索期,使得眾多古典研究、切片組織發源自歐洲。

也因歐洲蟲癭學發展的早,蟲癭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涵。台灣傳統原住民打獵前看鳥的心情,古時候歐洲國家則以蟲癭內生物預知未來一年農事吉凶。董景生說,1660年,大不列顛政府為慶祝英王查理二世復位登基,訂每年5月29日為櫟癭節(Oak Apple Days),在這一天剖開櫟實占卜。由於這種蟲癭具有20種以上的客居、寄生生物以及捕食者,因此解卜十分多樣;若住在裡面的是螞蟻,象徵有五穀豐收的一年!

不過,部分入侵昆蟲導致植物受害的案例也時也所聞。刺桐原來是一種耐旱耐蟲的本土樹種,刺桐花開更是臺灣原住民族重要的年曆象徵,達悟族就在刺桐花開時宣告飛魚季的開始。豐富的文化意涵,加上植株強健,病蟲害少的特性,成為平地行道樹的熱門樹種。然而大面積、單一樹種,卻難敵外來的刺桐釉小蜂入侵。

雖經由國際蟲癭研究人員的努力,共同解決拯救了一些植物,然而也顯示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認知仍有不足。董景生指出,除非持續關注並支持基礎分類與生態學研究,否則遇到一些突發的生物安全事件,人類將束手無策而遭逢更大的損失。

蟲癭研究:與昆蟲鬥智 490蟲癭組織等待解答

蟲癭是昆蟲在植物上誘發的組織,董景生將蟲癭形容為「昆蟲在植物身上撒下的漫天大謊」,使得被選的植物必須遵其意旨,構建出小小的城堡,讓造癭昆蟲的幼蟲穩定成長。楊曼妙解釋,蟲癭就像一座由昆蟲操控植物幫它建構的房子,多數蟲癭是由孵化的幼蟲取食所引起的,但有時則是母蟲產卵刺激形成的。

長葉木薑子上的杯狀癭蚋。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台灣蟲癭研究則肇始於日治探索期,日人離開後有一段很長的空缺,直到中興大學植物系退休教授陳明義開始注意,並鼓勵門生投入研究。

台灣有多少種蟲癭呢?依據楊曼妙與董景生數十年的調查統計,以蟲癭的外觀搭配各種重要特徵概估,台灣共計超過490個形態/種的蟲癭,目前被描述發表的種類仍是少數。

蟲癭研究具有相當的難度,在研究領域上跨越了昆蟲與植物、生理與化學、生物到生態等領域。以廖國媖研究為例,他以形態解剖技術、組織化學染色法、生態調查方法,輔以分生技術等工具,來探討菟絲子與無根藤的寄生現象,以及菟絲子的蟲癭、菟絲子癭、菟絲子吸器入侵蟎蜱癭、樟科楨楠屬蟲癭等寄生現象。

香楠上的壺癭喜楠癭蚋,有如燈籠。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董景生說,造癭昆蟲終生生活於蟲癭中,生活史可能長達1~3年,期間無法透視癭體進行連續觀察、必須剖開蟲癭才能一探造癭者虛實;再加上生物多樣性領域長期來未受青睞,研究經費拮据,使得眾多蟲癭至今仍無法拆穿造癭昆蟲的真面目,更無法進行分類。

值得一提的是,造癭並非是昆蟲的專利,真菌或蟎蜱等,也隱藏著造癭高手,牠們引起植物不正常生長所形成的癭,稱為「菌癭」或「蟎癭」。台灣民眾熟悉或愛吃的茭白筍,就是感染菰黑穗菌後,細胞增殖肥大的莖部,屬於「菌癭」的一種。


※台灣百萬綠行動,請來登錄實踐你的綠生活:https://goo.gl/ggZch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