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屏東報導
國民餐桌上的香菇,幾乎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只是這些菇類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若以台灣年約使用5億多包太空包生產菇類,其中乾燥香菇佔2億包,每包太空包約需1公斤木屑,換算下來,需20萬噸木屑量;若以經營良好的經濟林計算,每公頃年約生產200噸木材,1年就需要1000公頃土地生產木材。
光是香菇就需要這麼大面積,遑論其他更重要的木製品需求。建構合法永續的林業,已然是台灣社會無可逃避的課題。
「森曜日超玩-大專生國際森林驗證林場實境體驗」即透過上述現象的描述與討論,引領大專青年思考負責任林業發展的迫切性,並讓學員動手參與林業,從育苗、鋸木、製材,直到香菇生產,體驗台灣林業現場工作,期待將對林業的了解擴及周遭大眾。
林場大富翁 香菇、太空包與他們的產地
這項活動由農委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金百利克拉克台灣分公司及利樂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舉辦,委託永在合作社從業人員、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
太空包香菇是永在林業生產合作社短伐型經營上的主要項目,他們利用疏伐下來的枝條、枝梢材,製成太空包所需的木屑。學員從動手製作太空包香菇,認知餐桌上的香菇生產過程,不但能扣緊循環農業,並能來自負責任的林業生產,例如遵守森林管理委員會(FSC)驗證,以及國產材產銷履歷——只要掃描包裝外的二維條碼,就能知道這些菇來自哪一塊林地。
從香菇生產到日常生活和林木的羈絆,理解到無論食衣住行,都有林業鑲嵌其中。
台灣一年約用掉600萬立方公尺的木材,根據2016年數據,台灣一年林木生長量約750萬立方公尺,伐採量僅5萬立方公尺,其餘不足的木材高度仰賴進口。
林木屬於再生、可持續的資源,永續利用的關鍵在於,每年砍伐量和生長量必須是小於或等於的關係。林業經營管理第一步,就是估算木材體積,並且設置樣區長期監測,了解林木生長量,作為年採伐量的依據。
課程中即教導學員記錄樹種、胸高直徑和樹高,換算成蓄積量,樹長得越大、體積越大,代表材積越大、收入越多。此外,林木材積也顯示碳含量多寡,材積越大,二氧化碳的儲存量就越大,在碳交易上佔有優勢。
斯創教育工作群經理盧居煒表示,一般經營管理會設樣區,回推森林林業蓄積量,也可推估二氧化碳固碳量;樣區多寡和資源投入有關,樣區越多得到的數據越精準;每年調查、累積基礎資料,知道每座森林的生長狀況、態勢,才能制定森林經營計畫。
永在FSC驗證林 留下溪溝、原生樹種以生態為先
置身於永在的FSC驗證林,學員一睹良好經營管理的森林樣貌。
永在FSC驗證林共912公頃,6年來,經營200公頃林地,主要以種植台灣相思樹、苦楝、大葉欖仁、大葉桃花心木及無患子為經濟樹種,林中也保留了具觀賞價值的九芎、山黃梔、茄冬、七里香和過山香等樹種。
永在林業生產合作社經理林家鼎表示,這些原生樹種,當原木缺乏經濟價值、當太空包太浪費,相形之下,生態價值遠大於此。不過這些樹種卻也成了「山老鼠」覬覦的對象。
其中50公頃,因泉水足跡形成河溝而維持現狀不造林。「溪流是森林中,野生動物重要的活動場域,保留下來我不覺得是犧牲,而是走更長遠的路所必需的付出。」林家鼎說。
永在苗圃則提供學員播種育苗體驗,將處理過的種子種入穴植管,未來將種到林地替代移除之後的銀合歡。穴植管中的根系,沿著導管向下延伸,接觸到外面空氣就會自動切根。種好之後就在室外適應氣候,逐漸木質化,活不下來的就淘汰,遞補新的種苗,過程十分嚴苛。存活下來的,就出栽到林地。
鏈鋸初體驗——多練習是關鍵 大專青年架式十足
課程中最令學員躍躍欲試的,莫過於鏈鋸練習。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每人穿戴整齊,仔細聆聽安全使用規則,絕大多數學員都是初體驗。
就讀台大中文系的林姵岑,拿起鏈鋸架式十足,一改文學系給人纖弱的印象。這不是他第一次拿鏈鋸,原來他還輔修森林系,之前在課堂上就學過鏈鋸安全操作,也使用過鏈鋸,只是學校是以小徑木練習,這次木頭胸徑較大,更具挑戰性。
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陳祈翰是第一次拿鏈鋸,一旁待命的指導員以及旺盛的好奇心,勝過危險的忐忑。鏈鋸比他想像更難駕馭,他認為第一次操作,沒能鋸得很平整,領悟到需加以練習。學校在大三暑假實習將有機會接觸業界,不過他更想知道,如何與大眾溝通砍樹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的必要性。
「過去日治、國民政府時代砍了很多檜木,造成森林的傷害,也讓大眾認為森林不要砍,任其自然生長。人們認為,伐採破壞森林,可是禁止採伐,生活在森林周遭的社區,就無以發展林業、失去工作機會。」他希望能導正大眾的觀念——砍伐未必是壞事,伐得好讓當地經濟活絡;造林利用、生生不息的循環才是最好的。
到林業現場印證書中概念 跨領域應用受青睞
此次活動集合了36位大專生,27位女性、9位男性參加,一半以上非森林相關科系。問到為何參加這項活動,幾位學員都提及想親炙林業現場,印證書上所學。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林珮萱說,雖未具備森林訓練背景,仍自行研習,這些讀來的資料,想到現場親眼印證,撫育、疏伐等概念,實際上是什麼景象。
另一位來自中興大學的楊同學,儘管大一在屏東科技大學就學習使用鏈鋸,但仍期待盡可能接觸林業實務,尤其是木材加工、木屑循環利用於產業,讓他深感興趣。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曾同學,則是在通識課程接觸植物相關知識後,就念念不忘、深感興趣,參加活動一方面了解林業,另一方面也許有機會將所學應用,尤其是氣候變遷下,林業、森林保育議題更顯得重要。
不為考試的一堂課:好好砍樹,可以很永續
2021年屏東林區管理處結合斯創,與永在林業啟動2年合作計畫,從資源盤查、規劃教案,邀請林業專業人員分享林業現場作業,並了解森林驗證應執行的各項監測及紀錄工作,針對不同族群設計教材。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指出,此項計畫涵蓋三項重要目標:永續森林經營、FSC驗證精神,以及國產材利用。
FSC提供伐採嚴格的規範,確保即使是人工林也能受到好的照顧、維繫生態;最後則探討依賴進口木材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國產材的重要性,幫助學員綜觀台灣林業的面貌。除了幫助參加者認識林業,也讓林業從事人員以自己的志業為榮,凸顯教育傳播的功能與價值。
「大多數民眾的觀念仍停留在砍樹『十惡不赦』,然而我們生活中,又如此依賴林木;森林經營成了平衡供需的關鍵,讓伐採量低於生長量、突破不可砍樹、利用樹木這件事。」李芝瑩說。
課程設計是林業生產到製作的一次完整體驗,了解林業生產的前因後果,而這勝過千言萬語。
李芝瑩十分肯定,大專生這幾天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見證林業現場與實務。因此,當他們上完課,確知「砍樹不是不環保,好好砍樹是永續的」,便已達成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