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社子島 年輕之眼正尋覓另一種可能
看似雜亂,社子島有斑駁,更有歷史軌跡的溫暖,雙河會的天寬地闊,和都會難得一見的田園美。一群師生,五天四夜,走進社子島,理解它的真實與困境。
雜亂落後、淹水、沒有便利商店,媒體上的社子島,與居民心中的,其實不太一樣。
35年前嫁進社子島的曾美芳,籌組了社子島美學會,邀集社區的婆婆媽媽進行解說訓練,觀察社子島的美。他們也攜手點綴社子島,找志工認養,進行堤防綠美化,不只關照河岸,也在乎人文之美。
走訪李忠記宅,牆角綠意,因為百年紅磚的滄桑,有種獨到的韻味。在這座咸豐年間興建的老宅裡,有無法遺忘的淹水記憶。另一棟李和興宅,在葛樂禮颱風時,是附近唯一的兩層樓紅磚屋,護住不少生命。
社子島的宗教建築,也充滿淹水印記。巷弄間錯落著許多小廟,是前人出於慈悲,安葬河邊浮屍的地點,後來居民覺得有神蹟出現,而蓋廟祭祀。當地廟宇,坤天亭,則是把所有神像都擺到二樓去。
處處是水的痕跡,也處處是與水相處的方式,但現在的社子島,因為廣設抽水站,其實很少淹水,只是多年禁建,讓居民確實辛苦。
以往,每逢選舉,社子島的開發就會被搬上檯面。2016年,台北市政府提出三項開發方案,並且在2月份舉辦i-Voting,根據公開票選的結果,宣布將以生態社子島的方案來開發。開發範圍240公頃,填土380萬立方,預期人口32000人,將是現在社子島居民的三倍。同時,配合大台北防洪計畫,將興建9.65公尺高的堤防。本案目前進入環評,里長辦公室裡,擺了兩本計畫書公展。
大部分居民的心聲,與市府拍板的方案,其實有段距離,他們想要的是繼續住在這裡的機會。富洲里長李賜福表示,開發方案採用區段徵收,徵收之後拿40%的土地還給地主,拆屋補償平均大約兩百多萬,以後認購安置住宅要一千多萬, 居民怕以後就沒辦法居住在社子島這塊土地。而且現居的狀況中,有屋無地的人還不少。
社子島的未來,只有這個大規模開發的方向嗎?
長期關心社子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學者廖桂賢,與台灣大學康旻杰教授等人,將課堂拉到社子島,舉辦五天四夜的工作坊,師生將近60人,想為社子島找出另一種可能。
學生們分成三組,分別針對浮州、溪沙尾、溪洲底三個聚落,實地踏查。熱情的農民,從田裡拔起新鮮蘿蔔,送給學生們當見面禮。開心合照,輕鬆閒聊,這是大部分台北人難以想像的社子島日常。
騎上單車,沿著堤防,映入眼簾的是幽靜的水岸風光,轉進巷弄,穿梭在民宅、田園、違章工廠、寺廟之間,一雙雙年輕的眼,看見的是什麼樣的社子島?在他們踏進社子島的第五天,揭曉答案。
每組用20分鐘的時間,分享田野觀察、問題分析與規劃建議,從水利、建築、產業、交通等多面向提出看法,讓帶領的老師與前來聆聽的在地居民,眼睛一亮。
在地居民的家園依戀,熱血學者的良心建言,他們看見最美好的、最殘破的,都在社子島並存,用智慧的語言為社子島辯護著,這聲音,能傳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