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缺電前先搞清楚,台灣的電都用到哪去了?

談缺電前先搞清楚,台灣的電都用到哪去了?

談缺電前先搞清楚,台灣的電都用到哪去了?

本文內容來自2017/4/24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整理:曾亭靜

自去年政黨輪替以來,新政府喊出2025年「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願景,全力加速各種再生能源的建設。然而,2016年核能仍然供應了12%(317億度)的電力,如何補上這塊缺口,成為各界爭辯議題,使得2017年的「缺電」警語和流言未曾間斷,有人擔心再生能源緩不濟急、供應不夠穩定,有人認為鼓勵節能、或用漲電價抑制需求才是王道,更有人直言重啟核電不就得了?

但在爭辯如何替台灣增加電力來源的時候,你知道我們的電都用到哪去了嗎?四月份「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採訪了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SPRC)兩位專家:趙家緯和林怡均,分析去年全台耗能情況,為何住宅用電成長停不了?運輸部門耗能問題出在哪?哪個縣市是全台用電王?政府的能源政策該怎麼調整?先做完這些基本功課,再來談台灣到底缺不缺電。

  • 節目主題:電都用到哪去了?解讀2016年台灣能源情勢
  • 受訪者: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怡均(以下簡稱林)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趙家緯(以下簡稱趙)
  •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高宜凡(以下簡稱高)

高:很高興邀請兩位來談「解讀2016年台灣能源情勢」,這份報告裡頭有什麼新發現?

趙:「能源轉型」是台大風險中心關注的焦點,特別去年新政府上台後將此視為政策重點,並在行政院層級成立「能源與減碳辦公室」。雖然國內外綠能大廠都宣示這是新商機,但應該整體去思考,尤其能源問題並非一夕之間能解決,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先了解過去用電情況。

圖:2012-2016年國內能源消費量(部門別)。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7b),台大風險中心繪圖。

2016年台灣能源總消費量約1.15億公秉油當量,三年來(2014~16)的能源消費算是平緩、沒有明顯成長,但細看各部門,以「運輸」(2.84%)與「住宅」(3.16%)的成長幅度最大。運輸部門雖有推行電動車,或希望減少油耗等宣導,但成效並沒有很好。住宅部分以電力消費為主,可是去年電價下降、年均溫創新高,讓民眾有難有意願節電。

表:2016年各部門別「用電」成長率與總用電增長貢獻度
 
能源部門自用
工業部門
運輸部門
農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住宅部門
總計
用電成長率
-0.46%
1.65%
1.04%
0.10%
1.72%
5.46%
2.16%
增長貢獻度
-1.64%
40.68%
0.26%
0.06%
15.34%
45.3%
100%

部門盤點:住宅、服務業、運輸成長未停,小用戶增速快

高:雖然整體能耗漸趨平穩,但「住宅」跟「服務業」的用量卻持續成長,政府對此是否有實質作為?

林:2016年台灣電力消費創下歷史新高的2552.7億度,比2015年增加了2.16%,增長幅度最快的就是住宅與小商家(全台約100萬間)!服務業以公共行政部門的表現最亮眼,2016年能耗較2015年下降6%,創下近15年來新低。可是民間大型的能源用戶,如醫院、百貨、商辦大樓,或中型的銀行、書店、量販店,最小的如便當店、便利商店等,都是屬於成長比較高的用戶。目前能源局有針對大用戶提倡每年節電率1%的計畫,但對中小型用戶(契約容量小於800kW)卻沒有特別強制措施,造成中小型服務業用電成長幅度最大。

現階段法規頂多規勸冷氣不外洩或設定26度恆溫。過去兩年許多民間團體跟地方政府有設法執行,但遺憾的是,有些地方政府表示未得到中央給予的財務支援執行節電計畫,在行政上也未有太多協助,這是目前我們看到比較大的落差。

高:不只住、商部門,「運輸」部門的耗能也還在成長,該怎麼改善?

趙:去年運輸部門能源消費成長2.84%,是成長幅度第二高的(僅次於住宅)。雖然政府近年有推低碳燃料車,如瓦斯車、電動車、油電混合車,但去年在汽車總量的占比只微幅成長到1.5%,只看純電動車的話更不到百分之一。政府雖大力推廣電動機車,其實電動機車保有量只從5.2萬輛微增到7.2萬輛,占比依舊只有0.52%。所以整體來說,運輸部門的能耗還是會繼續成長。

運輸部門的節能政策根本上有兩種,一是削減私人運具使用,讓原本開車的需求轉成搭大眾運輸,再來是車輛改用潔淨燃料。觀察去年情勢,機車部分目前發展趨勢是正向的,因電動機車增加量已高於汽車減少量,兩者在增減幅度上呈現黃金交叉。但我必須強調,台灣運輸部門大部分能耗來自汽車,可是目前政府針對電動車的推動計畫欠缺整體架構。比方,政府最近要投8年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其中4000多億都要做交通建設,如輕軌跟捷運,但這些建設可以削減多少私人運具用量?在減碳方面有多少貢獻?應該完整評估才能讓民眾信服。

圖:2016台灣用電地圖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

地方盤點:客家縣市增幅大,三大直轄市增量最多

高:剛剛是從各耗能部門來談,若以行政區域來看,2016年各縣市表現如何?

趙:純就住、商部門(不含工業)而言,去年用電成長率最高的前三名是:新竹縣、桃園市、苗栗縣,幾乎都在中北部,用電成長量前三名則是: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都是六都這種大型縣市。

北部用電增加是去年高溫影響,導致空調需求增加。但成長最快的新竹縣,其實貢獻度最高的是竹北市,竹北因高鐵帶動很多新建案,因此縣政府對能否要求建商在設計過程採取更嚴苛的節能規範,或確保住宅採納智慧電表、或加裝能源管理系統,才能減少未來當地住商的用電成長。

而新北、台中、桃園合計住商用電成長量,即占全台住商用電成長幅度的五成,代表這些直轄市能夠妥善管理的話,台灣整個用電情形就可改善。特別是新北市的住宅部門,它的成長主要在人口眾多的核心都會區,如板橋、中和、三重、新莊,政府可思考如何在這些熱島效應重點區削減空調用量,比方夏月高峰期前,區公所或里辦公室先宣導民眾清洗冷氣濾網、檢查冷氣是否已到汰換年限、或搭配都市計畫降低熱島效應。

高:再來看大家最關心的再生能源,2016年台灣的綠電貢獻多嗎?

林:去年所有綠能一共貢獻總發電量的4.8%(合計126.9億度),是近十年來新高!不過檢視原因,還是因為水力發電增加的緣故,如果扣除水力,只看太陽能跟風力的話,只占全國總發電1%。所以要達到2025年新政府的綠能發電目標(20%),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政策盤點:綠能+儲能+稅制,能源政策才夠完備

高:台灣現行能源政策有什麼問題?以後有辦法推動「碳稅」或「能源稅」等更積極的作為嗎?

趙:政府雖然宣布2025年太陽能要增加到20GW的目標,卻忽略太陽能本身特性在於「自己的電自己發」!亦即「分散式」的能源系統。目前推的計畫有8成是地面型的大規模建設,在自家屋頂反而少,跟分散式能源概念有很大落差。因為推大型集中式電廠就得不斷找地,如鹽灘地及農田,反而引起環保人士抗議,農民也擔心不種田、改種電影響糧食自給率,或跟農業發展計畫產生衝突。其實根據預測,太陽能價格10年內就會達到市電同價,這時最適合蓋屋頂型太陽能,因此政府應思考如何鼓勵屋頂型太陽能。如果再結合儲能裝置,再生能源就可當成自有電源,不怕台電跳電或無電可用,這種模式在歐美地區越來越多了。

能源稅跟碳稅已經呼籲很久了,就台灣目前來看,政府對於這事不敢碰,可能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節能方面的考量。但根據我們的調查,台灣民眾有6成以上可接受能源稅。重要的是,政府如何用一個完整的社會說服過程,讓民眾更能接受,至少要去啟動,不是完全不把它擺在政治議程或政策平台上。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