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聯合國:全球野生動物的未來 命懸永續旅遊

聯合國:全球野生動物的未來 命懸永續旅遊

聯合國:全球野生動物的未來 命懸永續旅遊

摘譯自2017年5月23日ENS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婁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生物多樣性和旅遊息息相關。觀光旅遊業是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佔全球GDP的1/10,提供全球1/10的工作機會。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秘書長史坎倫(John Scanlon)在4月第17屆曼谷世界觀光旅遊理事會全球高峰會上表示:「野生物維繫我們的生存,但是牠們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決定了全世界野生物的命運,也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2日)即以生物多樣性和永續旅遊旅遊為主軸,揭示了享受生態旅遊的同時,也要檢討旅遊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圖片來源:Knut-Erik Helle(CC BY-NC 2.0)
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圖片來源:Knut-Erik Helle(CC BY-NC 2.0)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在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上簽署,1993年12月生效。這項國際公約治理動植物的保育、生物多樣性元素的永續利用和遺傳資源使用的獲利共享。目前生物多樣性公約有196個成員,幾乎是全球參與。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指出,2016年全球旅遊業成長3.9%,勢必影響旅遊地區的動植物。

每年4000萬人受美麗海灘和海洋生物吸引前往加勒比海,一年提供250億美元營收,佔整個加勒比海地區總收入的1/2。

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自然保育總幹事弗拉斯巴斯(Jochen Flasbarth)形容旅遊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在「管理旅遊與生態多樣性:CBD生物多樣性與旅遊發展指南」的前言中寫道:「(旅遊帶來的)風險包括大量交通運輸量、垃圾量,大量土地與資源消耗。敏感的生態系統,像是海岸和山區,通常也是旅遊勝地。例如,1990年代地中海地區的沙丘地貌,現在有71%消失了。德國北海與白令海沿岸則有15%~20%消失。」

關鍵是負責任的生態旅遊,保護環境以及守護生態多樣性的當地居民的福祉。

CBD執行秘書包瑪(Pașca Palmer)博士表示,許多傳統企業如飯店和旅遊業已經開始遵行永續旅遊原則。許多旅客也開始根據是否實踐保育選擇業者。

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是個野生物旅遊的正面範例,創造了當地工作機會,政府和業者也參與支持當地社群。

奇旺國家公園22日在首相、部長、當地社區代表、國際組織與媒體前,焚毀大批沒收的野生物身體部位,包括老虎、犀牛、雪豹、穿山甲和其他物種。

史坎倫說,此舉不會中止野生物犯罪,但是能讓大眾注意野生物犯罪對野生物、人和經濟的嚴重威脅,並且宣示尼泊爾保護境內野生物、犯罪零容忍的決心。

倫敦國際環境發展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研究員羅伊(Dilys Roe)指出,1993年造訪烏干達西南部布溫蒂國家公園(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看大猩猩的人數是1,300,現在增加到20,000人。

國際旅客一人支付600美元追蹤黑猩猩,烏干達野生物管理局與當地居民分享10美元的門票錢,鼓勵他們支持保育工作。但是當地居民實際上從大猩猩旅遊的獲利很有限。

「當地居民和公園的關係很差,盜獵、陷阱和其他非法活動猖獗,威脅公園和山地大猩猩的保育,也浪費了讓旅遊業造福當地偏鄉發展的機會。」羅伊說。

因此,IIED和熱帶森林保育研究所、負責任旅遊聯盟和國際大猩猩保育計畫合作,開發或改善當地旅遊產品和服務,使之更吸引遊客,以達成遊客、旅遊業和住宿業者三贏。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