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道盡台灣空間變化 農航所新書以圖像開啟城市對話
莫拉克風災曾帶給台灣國土不可磨滅的傷痕,立法委員曾感慨說,「我們應該要把台灣每一寸土地的歷史變遷記錄起來。」但大多民眾有所不知,這項任務早已達成。隸屬於農委會林務局的農航所,收集歷經一世紀的圖像、地圖,將台灣每一寸土地都留下紀錄,即使現在地圖消失的小林村,還是能透過航照圖追尋過去的軌跡。
農林航空測量所近日出版新書《蛻變:航向城市》,以航攝圖資視角,讓讀者俯瞰台灣幾個重要都市大規模地貌變遷,也為台灣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一張圖道盡農航所任務 以新書與民眾溝通圖資重要性
1944年第2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高雄港後,依稀可見陸地上開出白色爆炸雲、海面渲出黑色油污的影像,隆隆轟炸聲彷彿就在耳邊;坐在台北車站旁的華山大草原,想像配合鐵路地下化而消失的台北扇形車庫原始面貌。
昨(13日)新書發表會上,農航所長管立豪表示,以城市的蛻變為主題,是因城市是人類熟悉的主題,從既有屋舍的蛻變,或從良田變成密集的聚落都市,每張圖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從空中看,奇美博物館的地形就像許文龍喜愛的小提琴;華江橋的綠地公園像一隻翩翩蝴蝶;這都是站在地面看不到的景致。讀者藉由本書看盡台灣城市的前世今生,那些被遺忘的時光從一張張的影像乍現。
林務局長林華慶致詞表示,台灣社會活得越來越有歷史感,空間是歷史元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都是描述出空間在歷史演進中的重要位置,而影像紀錄的呈現就是對整個空間發展史最好的詮釋。
這本書透過航拍圖像,佐以歷史典故文字說明,幫助民眾了解從日治時代到現代近一百年都市空間變化的來龍去脈。管立豪舉例,松山機場與基隆河之間難以切斷的地理關係;新竹科學園區,從農田到現在成為科技重鎮;台南巴克禮公園如何包存了夢湖遺址等。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范毅軍形容,「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當文化部倡議「歷史再現」之際,台灣早已藉由中研院台灣百年地圖、農航所近百年的航照圖資做到了!他保證台灣每一寸土地,至少有2~3張航照加上地圖的圖資,「歷史再現」最重要的元素,就在農航所手上。
不同關懷視角 賦予圖片詮釋
范毅軍說,台灣從1940年代至今,保留完整的航空影像。台灣有近百年的堡圖,航照加上地圖,幾乎有一百年的圖資可供量化、精準測量;台灣任何一個角落幾乎都可找到兩三張航照加上地圖,清楚知道地形地貌的變化。
提到台灣較有系統、大規模航照,是從1944年開始,在二戰結束前短短一年內,出現了3000多張的航照。主要原因是美國開始反攻,派出為數眾多的偵察機到台灣東部偵測。這些照片大多屬於傾斜照相,只有偶爾出現幾張俯角照片,因為是偵查性質又要避免遭到地面砲擊。
二戰結束後,美軍在台灣更是全面有系統地航拍,1945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初期,才由中華民國的空軍部隊取代這項任務,才有一套涵蓋全台灣包括中央山脈的航空照片,包括海岸、澎湖偵攝。
范毅軍說,這本書喚起大家這些空間的記憶,提供一個了解人地關係的互動、地理空間變化的素材,並依據觀看者關懷的重點,賦予每張圖片不同的詮釋。「將人、時間的元素加入,配合影像,我們可以說的故事不計其數。」
本書得以短短一年間完成,管立豪說,背後是累積數十年的功夫。1995年前未數位化的照片,每拍完一張航照圖,接著是一連串比對地圖、定位座標、做成航線圖的反覆過程,加上只有倉儲管理,要萬中找出一張圖十分不容易。政府於2000年推動數位化,農航所的照片得以全數數位化掃描、座標定位,做成查詢系統,一指之間就能快速找出照片。「若是停留在過去,每張照片要捲動機器一張一張的找出,那可能要五六年的時間!」
記者會現場也展示航測人員使用的「立體鏡」發展史,傳統的立體鏡需手動捲動膠捲,逐一辨識。小型的立體鏡是以兩張圖手動套疊,需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才能熟捻;到了中型、大型則可固定焦距,地物已經能立體呈現,提供諸如建築、林相的判視。
大隱於市 殊不知航照圖資人人有關係
很多民眾知道林務局各地有林區管理處,卻對農航所相當陌生。林華慶說,一般民眾感覺上和農航所業務沒有直接相關,殊不知農航所的工作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從土地利用,包括林業推演到農林漁牧土地利用,以及台灣土地資源調查,以及國土規劃,都和農航所長期累積的圖像有重要的聯繫。
管立豪說,過去動員戡亂時期對於照片的管制相當嚴格,民眾要取得圖資相當不容易;解嚴後,相關圖資運用變得普遍廣泛。而航照圖資不但應用在現在,也提供過去空間範圍的資料;另外,即使衛星空拍發達,但農航所的存在還是不可或缺,是來源最快、成本最低的方式。
目前除了林務局運用在濫墾地、盜伐查緝,或森林大調查外,農委會農糧署每年轉作或休耕查證、農試所天災農損查估、禽流感水禽場監控,或未來用以估算農作物產量,減少產銷失衡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資訊。尤其一般衛星影像解析度都是2公尺,若要使用30公分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費用非常昂貴;低飛拍攝的航照圖顯得經濟實用。
國土計畫法通過後,對於都市、保護區、農村的規畫,航照圖資提供了重要依據。除此之外,民間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例如土地爭議,台北市違建查估,土地糾紛,都提供法院客觀的證據。
《蛻變:航向城市》
本書共分為「城市起飛」、「城市樞紐」、「城市藍圖」、「城市綠帶」、「城市熱情」、「城市文化」及「城市記錄者」等7大主題,收錄了橫跨70年充滿故事性的精緻歷史影像,包括高雄加工出口區、大佳河濱公園、基隆河截彎取直等26處地點。
經過挑選的大量影像,以「城市」為縱軸,「時間」為橫軸,引圖領文搭配著背後的故事鋪陳串接於全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顧都市樣貌跨越數十年歷史的樣貌,也重新詮釋台灣都市地景之蛻變。本書最後,以專章特別收錄航攝工作者的一天,讓讀者瞭解航空攝影及製圖作業的專業與特殊性。
農航所1954年前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航測調查隊」,之後成立「農民航空測量隊」,針對台灣農林業資源調查,所使用的照片都來自軍方;1973年才買下飛機自行航拍,進行第二次森林調查。1978年買了第二架飛機,持續航空照片的判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