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一木換一墓 樹葬必先有樹

一木換一墓 樹葬必先有樹

公視記者:陳寧、張光宗、賴冠丞

清明將至,又是追思懷念先人的時節。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生和死的空間界線,如何在林蔭之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948-1-9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
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

誦經聲中,將親人的骨灰,輕輕擺入大樹下預先挖好的洞穴。肉身終將化成春泥,成為讓大樹滋長的養分。

從避談死亡,到找回如何處理身後事的主動權,社會風氣轉變,樹葬、海葬等環保多元葬法,不立碑、回歸自然,大幅簡化傳統習俗,逐漸成為民眾的新選擇。

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在各地陸續規劃29處專區,過去卻因為社會對死亡的禁忌,成為一個只能默默做,不能大聲說的政策。

948-1-14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
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

不少地方政府透過減免費用等方式來推廣,也鼓勵民眾預先向相關單位登記表達,身後採用環保葬的意願。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3萬人。民眾對新園區的需求漸漸增加,各地方政府開始加速著手改造、更新舊公墓。

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在樹葬逐漸成為風潮的此刻,他提出不同看法。

948-1-1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三萬人。
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3萬人。

吳晟從自家樹園,捐出上百株烏心石樹苗,2013年種下至今,在管理人員悉心照料下,已經茁壯成小小樹林。彰化縣溪州鄉的第三公墓,就是吳晟推動公墓森林化願景的起點。

吳晟所推動的公墓森林化,和台灣過去實施過的公墓公園化,概念有所不同,他觀察,台灣地方上的觀念,一旦講到公園化就開始施作很多水泥建設,反而忽略了要認真種樹。但樹葬的先決條件,仍然是必須先有樹,才有樹葬。

948-1-7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
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

他更擔心的問題在於,全台目前有超過9500公頃公墓用地,逐漸完成遷葬後,將釋出大片土地,如果不是樹先進來,很可能就會是水泥先進來,成為地方政府、鄉鎮公所的開發標的。

位在新北市新店的第一公墓,這裡有著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古墓群,新北市政府計畫將這片墓區整建為產業園區,不少古墓已經在第一期整建工程中遭到破壞。一群文史工作者和地方青年,發起搶救古墓行動,也呼籲市府把這片土地保留作為公園綠地,不要開發成工業區。

古墓的文資審查程序仍在進行,2018年2月28日,怪手已經進駐開挖。對於古墓保存,政府和民間仍然沒有共識。民間團體認為,只要適度規劃,古墓有機會轉化成為認識新店在地歷史的基地,翻轉民眾對墓園的印象。

該如何掌握,一鄉鎮一公墓,轉化為一鄉鎮一森林的契機?生者的一個決定,決定了我們將留給後人,水泥叢林,或是千畝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