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際綠色和平總幹事 Jennifer Morgan
目前為止,我們已聽說太多讓人膽寒的海洋塑膠污染,不論是尾巴纏住塑膠棉花棒的海馬,或本該是世外桃源的島嶼天堂變成塑膠噩夢,在在顯示,塑膠氾濫已經瀕臨地球生態能容忍的臨界點。
船艦「彩虹勇士號」造訪基隆港、安平港,一同訴求「無塑臺灣」!
在我到達以前,綠色和平的船艦「彩虹勇士號」已先一步抵達基隆港。在我停留的這幾天,加入了多場和在地居民與社群的討論。我很想知道,一般人如何理解拋棄式的塑膠製品。他們看過那些用過即丟的塑膠製品危害海洋生物、令人心碎的照片嗎?他們是否知道,微塑膠會對我們都愛吃的海鮮產生可怕的影響?我也想知道,真正改變過往只在乎便利的消費與生活習慣,是否可行。
在船上,Jennifer Morgan 與許多綠色和平支持者會面。
讓我驚訝的是,許多環境工作支持者與民眾,早已為乾淨的海洋與環境尋找與共創解決之道。有一位支持者告訴我,她正在實行「無塑」生活,她參與了一個有19,000 名成員的線上社群,從中互相分享減塑的經驗與技巧。我發現,這個對許多 人看似難以達成的目標,在臺灣,卻有許多人在踏實地實踐當中。
早自 2002 年起臺灣就開始禁用免費塑膠袋,這讓臺灣成為最早限用免費塑膠袋的地方之一。然而,源頭減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規範在當年僅止於規範大賣場,一般攤商還是繼續免費提供塑膠袋。
這表示,一般民眾仍然持續使用(與拋棄)大量的塑膠袋。以石油為原料的塑膠袋,會在製造過程產生大量碳排放,後續,也會停留在海洋中長達數百年。
再不行動,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所以綠色和平在臺灣的學校、社區推動減塑,並要求政府實踐「無塑臺灣」的承諾,最好在 2025 年前。臺灣政府需要趕快制定政策,淘汰用了就丟的拋棄式塑膠製品,真正成為各國仿效的典範。
在臺灣,Jennifer Morgan 與登船參觀「彩虹勇士號」的支持者一同討論。
拋棄式塑膠製品只是塑膠氾濫與環保挑戰的環節之一。根據臺灣的行政院環保署最近發佈的一份碳排放報告顯示,臺灣的碳排放已經達到十年來的新高峰。
臺灣碳排放量激增主要來自高用電量與高碳排的火力發電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現狀,牴觸了臺灣政府會在 2030 年降低一半碳排放的承諾。臺灣政府需要謹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淘汰燃煤發電的方針。最近,美國的煤炭研究機構 CoalSwarm 與綠色和平共同的研究表明,有 23 個國家、州省及城市,將在 2030 年淘汰煤炭電廠。
值得讚賞的是,臺灣政府已訂定「非核家園」的目標,並預計要在 2025 年達成 20% 再生能源、30% 煤炭,與 50% 天然氣發電的電力供應。煤炭供電的比例會從 2016 年的 45.4 %開始遞減至 2020 年的 4 3%,與 2025 的 30%,而再生能源佔比則會從現有的 4%,提升到 2025 的 20%。
綠色和平支持這個淘汰核能、減少煤炭發電,並增加再生能源的計畫,也了解在計畫的執行面上將遭遇非常多的挑戰,但是臺灣需要加速往 100% 再生能源的目標邁進,並確保能源轉型過程中符合公平正義,尤其對於勞工和受影響的社群而言。
在結合長期的氣候與能源目標與有效的短期執行目標的前提下,這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隨著風力與太陽能的成本下降,以及各國陸續成功的寶貴經驗,臺灣定能跨越這些阻礙,並給予生活在這塊美麗土地上的人民新的契機。
Jennifer Morgan 與「彩虹勇士號」船員,與臺灣的長期支持者共度愉快的聚會。
現在正是臺灣達成能源轉型,並制定由源頭減用拋棄式塑膠製品政策的關鍵時刻。
氣候變遷已是當今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要想避免最糟糕的氣候變遷效應,政治領袖必須堅定意志,制定清楚的目標並執行相關政策。
如同我在臺灣見到的這群綠色和平支持者,人民發聲、不斷要求進步與改變,確保臺灣會是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網絡的一份子,也同樣重要。
站在「彩虹勇士號」的艦橋,眺望臺灣海峽,我看到了改變東亞環保未來的風潮將由此開展。我衷心希望臺灣能勇敢邁進,描繪一個深具遠見,環保、人民與經濟三贏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