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沒有復育作為,調查只是見證物種滅亡」 學者疾呼《野保法》修法

「沒有復育作為,調查只是見證物種滅亡」 學者疾呼《野保法》修法

2019/6/5 | 孫文臨 報導;葉人豪 審校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立委陳曼麗召開「如何復育瀕臨滅絕公聽會」,邀請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出席共同討論生態保育的方法,並邀請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進行專題報告。

裴家騏說,新政府上任後對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育力道不可同日而語。「但政府會換人,部門首長也會退休,生態政策的持續不能只仰賴有心的官員去做。」他指出,《野生保物保育法》必須針對瀕危野生動物的復育政策作出修改,讓復育計畫可以有明確的法律加以支持。

立委陳曼麗舉辦「如何復育瀕臨滅絕物種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部門出席。孫文臨攝
立委陳曼麗舉辦「如何復育瀕臨滅絕物種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部門出席。孫文臨攝

林務局監測計畫年年執行 裴家騏:沒有復育作為,調查只是見證物種滅亡

有人說自由就像空氣一樣,唯缺氧的時候,才能察覺到它的存在。而「生物多樣性」也是如此,當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從北美絕跡的時候,人類才意識到物種正因人類的行為而滅絕。而在台灣,我們永遠沒辦法知道,最後一隻雲豹是在哪一片山林裡無疾而終。

6月5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環境日,長年關注生態環保的立委陳曼麗舉辦「如何復育瀕臨滅絕物種公聽會」,邀請海委會、國發會、能源局、林務局等政府單位及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環境資訊協會等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出席。陳曼麗說,動植物都不會講話,環境總是沉默,因此需要人們替環境發聲,希望大家集思廣益,聽聽過去政府做了什麼事情,未來還有哪些事情能做且必須做,「雖沒辦法顧及整個地球,至少把台灣先做好。」

裴家騏特別受邀以「國際瀕危物種保育政策」為題進行報告,他說,《野保法》制定30多年來,政府一直在做所謂的物種族群調查,「調查沒有錯,但這遠遠不夠,如果只是調查,我們只會發現瀕危物種每一次調查的數量都在減少,最後見證它消失在世界上。」他認為,政府應該將多數調查的經費挪到復育工作上面,並舉白海豚、石虎、黑熊為例說明,「絕大多數的動物不需要再調查,就只剩下幾十隻、幾百隻,應該積極且盡快執行復育計畫。」

裴家騏坦言,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學界也應該檢討為什麼只會調查而沒有辦法讓物種增加。「就算台灣專業人才不足,也應該向國際專家學者尋求幫助。」他表示,美國在1973年訂定《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要求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和國家海洋漁業管理局必須針對每一個瀕臨絕種物種,訂定專屬且明確的復育計畫,「且發現一個瀕危物種後,平均在6年內就要完成復育計畫,並且啟動復育工作的進行。但台灣《野保法》訂出了瀕危物種至今30多年,復育計畫卻寥寥可數。」

裴家騏指出,現行的《野保法》中,並沒有針對瀕臨絕種動物設計的復育條文,因此除了櫻花鉤吻鮭、台灣黑熊等少數明星物種有復育計畫外,多數瀕臨絕種動物所獲得的待遇與其他保育類動物,甚至與其他野生動物一樣,只停留在被動關心的程度,缺乏積極復育的作為。「你們要投入經費保育石虎我當然舉雙手贊成,但這不是重點,物種的保育工作應該要有普遍性。」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復育野生動物應讓其族群數量盡快回升。孫文臨攝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復育野生動物應讓其族群數量盡快回升。孫文臨攝

「你們是好人,但我們都看過壞人。」 裴家騏:政府會換人,修法才是根本

此外,裴家騏強調,「台灣可能未必要像美國那樣另外立一個法,但《野保法》絕對有適當調整的必要性。」他說,現行的《野保法》中,雖然有分級的保育類動物名單,但卻沒有相對應的保育策略。「一個瀕危物種要能止跌、回升、脫困,至少需要20、30年去努力,如果沒有持續去進行保育工作,可能還要更久。目前最好的保育方式就是讓物種維持小族群的時間愈短愈好,且回升的數量要愈快愈好。」他表示,《野保法》的修法是刻不容緩。

裴家騏也表示,「修法除了是明訂分級保育計畫及執行的重要性外,對於政府部門也能有一定的規範。」他說,環保界的人士都知道,現在新政府對於動保、環保的關注與政策力道比過往大上許多,不可同日而語,這值得鼓勵嘉許,「但政府會換人,我很擔心未來如果現在的長官輪替或退休,政府是不是還能維持現在的保育能量。」他認為,保育瀕危物種是長遠的生態工作,不能只仰賴這些有心要做事的官員,「我知道在座各位都是好人,也願意把事情做好,但我們也都見過壞人,所以修法才能確保未來狀況不會惡化。」

裴家騏也認為,民間自發性的保育行為也應該受到鼓勵,「且只要是瀕臨絕種動物殘存族群分佈的縣市政府,也應該要將復育計畫納入施政項目,或以自治條例方式建立對物種復育的具體要求。」他並要求中央政府,應將縣市政府對瀕臨絕種動物復育的成效,納入年度經費分配時的加權項目,以鼓勵並獎勵地方對這些物種復育所做出的貢獻。

他說,「我希望未來瀕臨絕種動物從名錄上剔除時,不是因為牠們已經滅絕,而是牠們正在往族群恢復的路上前進。」

瀕絕物種族群數量曲線變化圖。裴家騏教授提供
瀕絕物種族群數量曲線變化圖。裴家騏教授提供

林務局表示修法需在研擬 陳曼麗諾將督促《野保法》修法進程

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則說,確實過去因為經費有限,野生動物保育的工作多著重在明星物種上面,在復育工作上,梅花鹿、櫻花鉤吻鮭已經有顯著的成效,因此未來會更加著重在普遍性的保育工作。他說,除了明星物種外,像水獺、山麻雀、草鴞等都有相關的保育工作,他指出,「不只是針對物種的復育,也要做整體的棲地營造,兩者息息相關。」

夏榮生表示,全國共有95處保護區,大約涵蓋了國土面積的1/5分,政府目前正在進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這個計畫包含了農委會、經濟部、交通部等跨部會的工作,政府會擔負起相關責任。「2018年核定之後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相信2022年就能看到初步成效。」他說,林務局其實非常樂意補助地方推動保育工作,但礙於行政程序沒辦法主動去做,地方政府需要更積極提出相關的申請計畫,「如果真的有需要,甚至是限縮中央的預算去幫助地方做。」

夏榮生表示,政府針對瀕危物種會持續追蹤現況、找出問題並擬定解決策略,「像石虎、草鴞,現在初步是希望族群數量不要持續下降,若未來有狀況,也會評估復育的可能。」他說,現在預防人為侵擾而造成瀕危野生動物的傷亡,是主要工作之一。

不過,針對調查與復育的取捨,夏榮生則說,其實人為冒然的介入環境也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像是梅花鹿數量過多,現在也有一些反彈。」他強調,對於今日學界與民間團體提出來的建議,絕對會帶回去與相關部會進行研商,《野保法》修法需要一定的時程,沒有把握短期內能有成果,但當前仍會持續整合相關資訊,匯建資料庫系統,定期檢視及評估保育行動成效,結合學術單位、各公部門、民間團體的能量,讓瀕危物種族群止跌、回升、脫離瀕臨絕種危機。

立委陳曼麗則承諾,會擔負起監督政府修法的責任,「野生動物的復育,就跟要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一樣邏輯,減少周邊環境負面干擾,物種就可以幸福安心的成長,讓他們願意且能夠順利地孕育下一代。」他也提到,物種的存在代表環境的美好,也能增加民眾生活的品質。

搶救瀕臨絕種動物大進擊 by 裴家騏 by on Scr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