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能源主管來台:不僅100%綠電 更要在地採購、向「未來」採購
Google承諾全球100%使用綠電,卻多次傳出Google稱台灣綠電「不夠綠」、Google想從綠電電廠拉線直供、Google想自己發電等不實傳言。甚少直接澄清的Google總公司,昨(12)日由全球能源政策負責人Marsden Hanna出面解釋,並宣布Google在台綠電布局。
Google在2017年可達成100%綠電,Marsden Hanna強調,Google的目標,不僅是100%綠電,更要「在地採購」,更希望長期投資,簽約保證收購未來的新增綠電。對政府今年初通過《電業法》,開放代輸、並正積極籌備「再生能源憑證制度」,Marsden Hanna承認對Google在台綠電採購有關鍵性突破。但認為這並非獨為Google打造,購買綠電是國際趨勢,許多國際公司都等著投入市場。
從綠電廠拉一條電線不可行 用「認證」確保100%綠電
對於「100% 綠電就是從鄰近綠電電廠拉線直供」、或是「Google自己發綠電」、或是指定風機直送Google等傳言,Marsden Hanna表示,這三者都「不是」Google想要的綠電。他強調「併網」加上「憑證」,才能符合Google對綠電的需求。
Marsden Hanna解釋,綠電有間歇性,例如太陽能只能在有日光的時間發電,風力發電只在有風的時候,但現行儲能設備成本過高。企業需要24小時穩定的電力供應,加上Google資料中心需要大量電力,無論是自行發綠電或從綠電廠直供都不可行。
綠電只要進到電網,就無法區分綠電與灰電,更不可能「引導」綠電到Google,因此Google力推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REC),藉由憑證來確保綠電的生產與使用量,不會被重複售出(double counting)。
Marsden Hanna說,Google向電力公司簽訂財務合約,並購買與耗電量「等量」的再生能源。綠電透過電網輸送(併網、代輸),再以憑證加以確認,這是兼顧成本、可靠度、與環境衝擊的方案。
台灣今年發出第一張憑證 Google承諾「在地採購」
台灣至今還沒有提供符合Google需求的綠電,Google卻提前宣告全球的辦公室跟資料中心在2017年可達成100%綠電目標。Google解釋,目前是透過其他區域超買綠電的方式來達成,真正目標是在「當地」的電網買綠電。
台灣一月已經通過電業法,允許企業直接向綠電業者採購,也允許代輸服務,但相關子法尚未公告。另外,台灣預計今年第1季掛牌成立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籌備處,第2季就可發行憑證。3月底在再生能源憑證機制國際論壇上,負責規劃憑證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評估,含子法公告及新設電廠等工作,台灣最快約須1年以上才能完成「滿足國際企業(Google)綠電的憑證」。
Hanna表示,樂見電業法法規鬆綁與台灣政府積極建構綠電認證制度。但他強調,這「不是」為Google量身打造,許多國際企業都有購買綠電的需求。
Hanna也澄清,整個台灣是單一電網,所謂「在地」並不限於Google資料中心所在地彰化,全台的再生能源都可能是Google合作的對象。
不過,他並未提出Google購買綠電的時間表與採購量,他表示,目前評估還太早,憑證制度建構後,Google會以行動來說明,絕對會是第一批購買的企業之一。
Google簽約條件:新設備、長期合約是為促進再生能源電力發展
傳言Google對購買綠電的需求除了代輸跟認證外,在合約部分,Google希望跟新設綠電簽約、以長期的供電合約為主、偏好大於50MW裝置容量的訂單。Marsden Hanna對此加以說明。
Marsden Hanna表示,Google希望能成為台灣「新增」再生能源發展的助力,因此會跟發電廠簽訂新約,購買新增設備的綠能,不使用現存的再生能源。Marsden Hanna解釋,既存綠電業者已經有買家了,Google購買新設綠電將進一步帶動綠電成長。而簽訂長期合約,是為了讓業者有穩定可預期的收益,進而投資綠電生產,長期穩定合約也有助於業者申請融資貸款。至於所謂的長期,指的是10年、15年,也可能更長。
他表示,Google並不限與50MW以上的單一業者合作,也可能跟多家小電廠合作。他表示,Google自2010年至今已簽訂20筆合約,共計2.6GW的再生能源交易,未來在台購買容量並還未確定。
綠電具國際競爭力 台灣電價過低 Google放眼未來
Google是全球最大的非大型供電單位再生能源認購機構。跟一般大眾認為綠電比較「貴」的印象,Hanna強調,綠電價格逐年降低,且不受國際油價影響、價格穩定,甚至可以比灰電便宜,很符合企業需求。
對於台灣電價偏低,綠電價格仍然相對高,他認為,隨著更多人投入市場,綠電價格會降低,但這是條漫長路,非一夕間可達成。Google除致力節電外,也將持續為健全的綠電市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