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胖胖的小毛臉兒終於出現了!小熊從雪洞裡探出頭,大家忍不住「哇」了起來,相機的咔嚓聲接二連三,不絕於耳,人見人愛的小熊使勁想爬出來卻力不從心,著急地討救兵喊媽媽。⋯⋯
研究:接觸含阻燃劑家具 幼童易有霸凌、攻擊行為
您在這裡
研究指出,家具、地毯、電器和車內裝中所含的阻燃劑雖能阻燃、降低火災傷害,卻也能影響幼童的社交發展。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環境流行病學家凱爾(Molly Kile)研究發現,幼童社交行為和接觸阻燃劑的情況高度相關。
包括嬰兒背帶、嬰兒床墊等泡棉製品、含軟墊的座椅、儀表板等汽車內裝都含有阻燃劑,美國環保署也建議父母,經常勤洗手、以濕布擦拭灰塵等方式,避免孩子接觸阻燃劑。
廣泛用於家具 阻燃劑殘留家中、車內
為因應美國加州消防相關新法律,廠商於1975年開始在常見家具中添加阻燃劑。2014年加州更新可燃性標準,讓家具廠商可不添加阻燃劑,但是阻燃劑仍廣泛被使用,而且會在室內環境中殘留。
最常見的阻燃劑是溴化二苯醚(BDE)和有機磷酸酯類阻燃劑(OPFR)。科學研究發現BDE和癌症、生殖系統問題和低智商有關後,過去五年間BDE逐漸被淘汰,改由OPFR替代。
然而,舊家具和泡綿製品中仍然存在這兩種阻燃劑。阻燃劑還可能存在在兒童會接觸到的消費性塑膠、織品和泡棉製品中,像是嬰兒枕頭、汽車座椅、嬰兒床墊、嬰兒背帶、嬰兒車本身和嬰兒車的可更換布墊。
添加的阻燃劑並不會被固定在物料中,而會隨時間逐漸釋出到室內環境。
美大學實測:所有幼兒都接觸到阻燃劑
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找來92位奧勒岡州3到5歲幼兒,讓他們連續七天配戴一種矽手環,測量他們暴露於阻燃劑的量。這款手環是奧勒岡州立大學農業科學院學者安德森(Kim Anderson)所開發,表面上有模擬細胞的小孔,可吸收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受試者交返手環時,安德森便能用來檢測1200種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讓幼兒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填寫問卷,提供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住家環境等資料,並請幼兒的學校老師協助幼兒在校行為的評量。
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的兒童都多少有接觸到阻燃劑。接觸OFPR量較高的兒童在校表現較不負責任,較具有攻擊性、不守規矩、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和霸凌行為。接觸BDE量較多的兒童則被老師評論為較沒有自信。
美國環保署建議父母透過以下方式避免孩子接觸阻燃劑:
- 父母和孩子都勤洗手,尤其是飯前。
- 經常以濕布擦拭灰塵。
- 經常用濕布或有HEPA過濾功能的吸塵器清掃。
- 避免幼童啃咬可能含有阻燃劑的物品。
- 修補含軟墊家具的破損。
- 常擦拭和用吸塵器清潔汽車座椅和儀表板,這些車內裝都含有阻燃劑。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